自2015年4月1日,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大幕拉开,绿色转型成为长白林海中各森工企业经营发展的指挥棒。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八家子林业局升平林场,感受林区职工停伐后的首冬生活。没有了木材生产任务,升平林场并没有因此而沉寂。
记者走进场区,见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加工锯末子、拌料、装袋、接菌、培养林场职工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完成食用菌生产的整个流程。自停伐之后,和大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林场干部、职工积极谋划、研究转型发展项目,场领导班子赴外地考察调研、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结合林场自身地理和水源优势,最终将转型项目落在了地栽木耳种植上。林场牵头,部分职工集资入股先期培育10万袋,收益不错,卖出了39万元的好价钱,这给全场职工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林场党支部书记张志林说。有了成功的经验,那些处于观望的职工也放开了手脚。今年,升平林场的51名在岗职工全部自愿集资入股,计划培育地栽木耳30万袋。
职工全部入股,收益怎么分配?如何保证公平,促进效益最大化?面对这一道道现实问题,林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张志林告诉记者,为解决股金分配不均的问题,林场决定把所有股份按每股2000元平均分配,51名职工以相同的金额入股。职工收入采取股金分红+工时酬劳的方式进行分配,所有人同工同酬,由林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安排。这样既保证了林场的防火、营林等正常工作,又保证木耳产业的有序进行;制定了人性合理的排班制度,上工的计算工时,在木耳销售后统一结算;每月公布工时,实现透明化、阳光化。
张志林说。眼下,这些制度已经开始按部就班地稳步推行。目前,在制作菌袋环节,林场把51名职工分成了3组,在6名场领导班子带领下轮流干活。
为了帮助困难职工,林场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优先雇佣困难职工家属,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郎洪岐在停伐前是1名林区安全员,如今,他也转身成为1名股东。
以前一年工资两三万,现在加上年底分红和工时酬劳,一年多挣了几千元。其实,郎洪岐并不看重一年多挣了多少钱,而是大伙儿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只要大家上下一心想发展,林区的明天差不了!说完,郎洪岐嘿嘿地笑了。(记者高楠)。
本文来源:云开·kaiyun官方网站-www.zepmais.com